从播州到遵义,历史的齿轮带着杨应龙转过四百多年的光影,记者了解到正在央九纪录频道热播的《土司遗城海龙屯》纪录片剧组已经跟随考古人员走过了四年拍摄征程的光景。
从“奕奕轻车至,清晨朝未央”到“过眼落花应有恨,傍人飞絮自多情。”时光一晃四百年,杨应龙怎么也不会想到,昔日的海龙屯如今已经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
天梯
海龙屯,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关隘,有着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巨大天梯,一段长达六公里的城墙,总面积竟有着1.56平方公里之大。甚至在民间流传着“天神使用赶石鞭赶石筑城的传说”。
海龙屯,是谁修建了这里?
大型历史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让我们回看了这段历史。相传这里埋着数不尽的宝藏,而今天终于得以在考古者的指尖苏醒。由十几吨重的巨石雕刻而成的武将文官使者童子皆栩栩如生。64平方米的宽阔墓室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考古家在被当地老乡称作“苗官坟”的石墓室内,发现了方型石函————墓志铭。上面详细记载了一个人物“威灵英烈侯”,他就是载入宋史的“杨价(jiè)”。
杨价何许人也?世袭播州安抚使,曾出兵抗击蒙古军南犯,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围宋军于青野原,杨价率兵五千并自带粮食以抗蒙古军,遂解宋军之围。播州杨氏土司以南宋时期最为强盛,尤其是杨粲、杨价、杨文统治时期,史称“播州盛世”。
墓葬中罕见的木椁墓,墓葬的规格很高,就连棺材上使用的抓钉,都是用黄金和白银制作。布满云雷纹样的螭首金杯,精致镂空的凤冠、金覆面、金覆胸,这些陪葬品足以看出当年显赫的地位。若是将它们放在属于它的时代,定当更加夺目。在两个墓中,却都没有发现墓主人的遗骸,因为贵州独特的地质“酸土”,但考古家还是凭借大量的文献找到它的主人————杨氏夫妇(杨价和田氏)
一座从未被盗掘的古墓牵扯出一个在历史上消失了数百年的家族故事。
杨应龙(1551-1600),四川播州世袭土司,杨氏地方政权的第二十九代统治者,隆庆五年(1571),杨应龙世袭了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 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骠骑将军。后造反,明朝派兵对海龙屯多日激战。最终杨应龙溃败,自尽身亡。而七百二十五年杨氏家族的繁荣也终将走向毁灭。
瓦当,脊兽,三万青瓷残片,在三面环水一面临山的海龙屯遗址被挖掘出来。银烛台上“雄威郎制度”五个字映射着历史。被迷雾掩盖了几百年的海龙屯得以展现。
在《土司遗城海龙屯》中,纪录片制作团队大到三眼铳、迅雷铳、鸟铳,小到服饰造型,在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中都得到了大量还原。
跟随记者的脚步,探访《土司遗城海龙屯》的制作团队,其实剧组大可以去做一些更加迎合市场的纪录片,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导演却认为这种对历史的发掘探寻是“纪录片人的价值所在。”中低成本纪录片,制作资金有限,大量素材的搜集查阅。正如考古人员那般,他们是在抢救历史,遭点冷落不算什么。
可曾想过用热爱去完成一件艰难的事情,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是他们用手中的摄像机和一千五百多天的汗水才成就了《土司遗城海龙屯》。如今那些纪录片中依照文物复原出来的道具甚至已经被习水县土城镇建馆收藏。
但他们认为,这离他们预想的还差太多,如果时间充足,如果资金充足,他们展现的将是更加精致和更高还原的历史纪录片。
海龙屯,应当是幸运的,也的确是幸运的。四百多年前在史书上留下痕迹,2015年再次载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史册。
四季的更迭渐变了遗迹的颜色,历经275天山野考古暂时告一段落,待来日继续去探索遗留在历史的奥秘。
一部匠心之作,令人感受来自四百年前的风,四百年前的雨。
本周推荐
Trend时尚推荐
Vogue